世界精神卫生日 | 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

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在1992年发起,定为每年10月10日。
2024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的宣传主题是“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
精神障碍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异常等为临床表现,由于其发病人数多,治疗困难,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当前全球精神障碍的诊治仍然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诊断和预测缺乏客观指标,患者群体的临床症状差异大且遗传与环境风险因素各异,患者对药物疗效的反应不一且病情易反复。全球精神障碍的临床诊疗亟待由传统的医生主观判断模式转变为客观的、精准的定量分析模式,即寻找客观生物学标记用于精神障碍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选择、风险及预后评估。
进入“脑科学”时代,神经和精神疾病的诊疗正逐步转变为一个更加精细、个性化的医疗领域,临床需要不断寻求创新,结合先进的技术,才能为患者带来更加个性化、精准和安全的医疗服务,推动神经和精神疾病诊疗的不断进步,结合前沿的影像工具对神经和精神疾病“看得见”、“看得早”、“看得细”、“看得清”、“说得明”。
精神影像技术是精神影像学的重要技术和方法支撑。常用影像学手段包括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其中,MRI技术在当前应用广泛,通过MRI可以绘制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反映某些生理和生化功能的图像,为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计划制定和疗效评估提供了主要工具。
但是,对于大部分精神障碍患者,常规脑影像学检查并不容易发现疾病征象,特别是基于结构类的成像,包括临床磁共振成像中应用广泛的T1和T2加权成像,这样造就了精神影像成像技术的特殊性。利用新型成像技术结合相关影像数据分析方法,不仅可以发现心理精神疾患相关的脑功能异常改变,还能发现正常心理认知变化对应的脑影像学。
从脑磁图看精神障碍
精准诊断与个性化治疗
脑磁图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影像技术,通过直接测量神经元活动产生的磁场,高精度记录大脑的电活动,安全无创,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相比fMRI和EEG,MEG既能以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记录大脑神经活动,精确捕捉精神疾病大脑快速的神经活动变化,又能以毫米级的空间分辨率给出信号源的位置,并且可以在毫米的误差范围内与高清晰结构图像(如MRI影像)融合,为疾病的诊疗提供更直观和准确的神经活动图像,是现阶段脑成像领域最尖端的技术之一。
在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神医学中心及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的通知》文件中,关于国家精神医学中心和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的诊断服务项目中均提到,脑磁图等可作为精神专科疑难危重症诊断所需要的常规辅助检查,以满足临床诊疗,科研教学需求。



结合脑磁图开展精神障碍诊疗的价值:
疾病表征与生物标志物
脑磁图能够为我们提供特异性强的疾病表征,有助于找到复杂精神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进而实现更精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这对临床医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干预疗效评估
在进行精神疾病治疗(如心理干预、药物干预和电磁刺激干预)前后,除了外在的行为等评估,可以使用脑磁图对疗效进行客观的脑功能评估,从而帮助医生制定最合理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定位治疗靶点
开展TMS,tDCS等电磁刺激干预治疗前,通过高时空分辨率的OPM脑磁图能够更精确识别精神和心理疾病中脑区的治疗和干预靶点,为精准的精神心理诊疗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保障。